确定播种密度,这些事情需要注意!

发布来源:本站 浏览数量:296 次


       时下正值种植户朋友准备春耕的关键阶段,一年之在于春。对于种植户朋友来说一个好的播种计划是获得丰收的前提。在备春耕的诸多环节中,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是玉米品种能否发挥最大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。


1、不要盲目增加或者降低种植密度

       有些种植户朋友在种植玉米时过度迷信“密植玉米”的说法,种植密度远高于最适密度,以期获得高产;还有一部分种植户无论种什么类型品种的玉米,都采用稀植的方式,不愿做出改变。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合理的。

 2、单位面积的玉米的产量=有效穗数✖️每穗粒数✖️粒重,也就是单位面积全部籽粒的重量。通常情况下,有效穗数是通过保苗密度获得的。

       研究发现,随着密度增加,穗粒数和百粒重逐渐减少。保苗密度不足会导致有效穗数不够无法获得较高的群体产量;而保苗密度过大,田间郁闭,通风透光差影响玉米进行光合作用和养分获取,果穗变小,穗行数、行粒数、百粒重降低,出现秃尖、畸形穗甚至空杆等情况,群体产量也会随之降低。同时茎杆变弱,倒伏风险增加。随着密度增加,产量一般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,在某个密度区间产量才会达到最大值。



 3.根据“几米几颗”计算播种密度不严谨

      首先,学习如何计算播种密度。每亩播种密度=667÷行距(米)÷株距(米),所以播种密度是由行距、株距决定的,行距一般在播种前已经固定。所以我们只需要调整播种株距即可得到我们想要的播种密度。即株距=667÷行距÷预设每亩播种密度。

      经常会有一些人询问某种品牌的密度是“一米几颗”还是“两米几颗”。其实以这种方法确定播种密度容易出现错误。首先,问题的提出者未明确行距是多少,所以无法计算密度。其次即使行距确定了,也会存在密度上的差异。

       如下图所示,假设行距为0.65米A、B两种种植方式。同样是“两米九颗”的种植密度,最终形成的播种密度是不同的。A种植方法的株距为2÷10=0.2,密度=667÷0.65÷0.2=5130株/亩;B种植方法的株距为2÷9=0.22,密度=667÷0.65÷0.22=4664株/亩。同样的说法,最终得到的密度差距很大。





       建议大家使用调整株距的方法来控制播种密度,这样更具准确性和灵活性。播种前在空地上提前试播一段距离,计算好株距,并且不断调整,获得理想的播种株距和播种密度。

最后,给大家提供一个行株距搭配表供大家参考。祝愿广大种植户朋友们通过介绍,都能掌握合理的播种密度,获得丰收!

转载:飞翔的卡迪玉米